7月7日,“2023减污降碳 绿色发展峰会暨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发布”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合肥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艳做了《合肥高新区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实践》的主题演讲。
合肥高新区坚持以工业“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为方向,编制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实施工业碳积分试点,从“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绿色提升、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重点做好“三项加法”措施,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一、优化结构,做提质增效“加法”
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在全省完成绿色发展总规划和减污降碳路径规划编制,并作为园区的上位规划推动实施。系统构建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减污降碳、能源利用、资源利用、空间绿色、产业绿色、绿色科技、人居绿色、治理现代化8大类共40项绿色化指标体系。开展产城融合综合设计,推进城市空间盘活升级。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强化工业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效升级及共生链接,支持鼓励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屋顶/车棚等光伏电站,提高绿电使用率。截至目前,合肥高新区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合计并网达到总装机容量为212.379 MW。推动园区工业搬运车辆 “油”换“电”,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占比100%,新建绿色建筑占民用建筑比例达100%。
打造高端绿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园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500余家,2022年总产值近1450亿元,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构建光伏、储能等碳中和领域产业链和创新链。
二、强化管控,做绿色低碳“加法”、强化管控,做绿色低碳“加法
推动工业绿色提升。强化源头管控,探索实施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实施“节能审批+产业能效”评价机制。重点对园区家电、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创新建设园区减污降碳及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从减污降碳角度为招引项目和工业企业画像,指导源头把关和开展系统精准治理,打造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车间”。
实施工业企业碳积分试点。参照碳交易模式,园区探索推进工业企业碳积分试点,结合所属行业、产品对应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节能降碳措施及建议,实施一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将碳积分与园区的用能权交易、合创券、政策兑现、低息贷款等联动,激励企业主动实现减污降碳。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创新设立环保鼓励奖、环保技改奖、绿色发展奖等,推行企业减污降碳领跑者制度,累计兑现奖补资金5000余万元。目前已有绿色基金3支,累计投资了84个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总规模近20亿。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绿色双碳贷,已为近20家绿色低碳企业提供约9500万元授信担保服务。
三、坚持创新,做低碳策源“加法”
布局技术创新“先手棋”。集聚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30多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阳光电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个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聚焦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政产学研资介用”的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体系。
组建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组建绿色低碳发展高端智库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邀请国内11名权威专家。安徽省零碳协会落户园区。成立碳中和行动联盟,促进23家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制造企业互联合作,力争在减污降碳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节能降碳“黑科技”填补国内空白。支持行业领军科技企业前瞻布局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其中,园区节能企业研发的“兆瓦级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联供技术”利用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特性,改变工业领域制冷、制热两套系统分开运行的传统模式,一套装置冷热联供、一机双用,实现制热端零能耗、零成本、零排放的“三零”目标,开创了二氧化碳制冷制热工业级应用先河。在国内推广比例达20%的情况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